顯示具有 廟殿藝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廟殿藝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寺內楹聯註解





















淡水龍山寺內有一幅篆書楹聯, 寫的是:

世事難瞞觀世眼
來身應有如來心

右聯:


世事難瞞觀世眼


世間事自有公道, 不是我說的算, 這天地良心在於靈犀一點.客觀的說, 離地三尺有神明, 人的一舉一動都有神明看著, 沒有死角沒有例外. 主觀的說, 這評論是非對錯的基本, 就是自己的良心. 如同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榮格心理學上講[深層淺意識], 這是人類共通的意識, 也是互相知通的底層伏流. 就如同人類的共通規範, 如果你犯了規自己會有感覺, 晚上做夢的時候,淺意識就編一齣戲,讓你身歷其境的再走一趟.


左聯:



來身應有如來心



來身-是指現在我已有的本來之身, 而非指未來之身. 佛經上說[萬物皆有佛性], 每個人自身當然是佛性具足. 本來應有, 但只是還沒有悟覺到自己的真如法性,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 我們身在紅塵, 自性常被表相迷惑, 身隨法轉, 忘記了本心已有的具足佛性. 所以在這裡提醒世人, 萬事具備, 只等著你自己來頓悟如來真藏了.


本文作者:曹文卿 先生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石雕】龍山寺裝飾特色

1982年淡水龍山寺的整修,由彩繪匠師莊武男集合當時青壯輩寺廟建築修護匠師一同進行,基本上依照傳統工法按原式樣施工。整修後整體風貌如同清朝建造時代。

石雕部份,除抽換正殿兩支損壞拼接石柱及添增拜殿四根石柱外,主要石構件都是清代原物,三川殿、正殿的龍柱以觀音山石打造,極具特色,三川殿門口石獅及兩邊石門枕、櫃檯腳、麒麟堵、螭虎爐堵、頂堵及對看龍虎堵……等構件,凸雕、透雕的手法也是都創建年代風格。


三川殿步口廊兩側對看龍虎堵,雕工純厚,古意盎然虎堵,大小兩虎嬉戲相望。龍堵,大小兩龍雲遊戲珠。

鎮守廟門的石獅,鬃毛捲、闊嘴突眼、蒜鼻大耳,表情生動

【木構】龍山寺裝飾特色


三川殿的二通三瓜木構架,三層疊斗往上逐漸縮小如塔狀,以調整屋架位置。瓜筒形較修長,有鴨蹼狀的瓜鼻伸長包住通樑。龍首魚身的鰲魚插角,有祈雨鎮火之意。
拜亭左右各以劄牽樑與過水廊連接,加強穩固,樑上方裝飾馬背式的小屋頂過水廊為捲棚式木構架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龍柱】黃龍安捐建龍柱

龍山寺大殿的龍柱,石材為觀音山石,雕造的手法為清代晚期的浮雕,主題為向上仰昇的蟠龍,並附有八仙小石雕。



大殿龍柱為清代後期以觀音山石打造的昇龍造型
龍身繞轉於八角柱,龍鬚及龍爪鏤空雕刻雄健有力



龍柱下為黃龍安、萬鍾、漢杰三兄弟落款

龍柱的捐建者是清代著名泉州三邑紳商黃龍安三兄弟。十九世紀中葉黃龍安人稱黃阿蘭,在滬尾開設一家船頭行──德春行,以誠信經商,事業有成,被推為滬尾三邑紳商的領袖。咸豐三年(1853)頂下郊拼及咸豐九~十年(1859-1860)漳泉械鬥中,黃龍安號召三邑及泉州群眾一同打敗敵方,成為當時著名地方領袖人物。

龍山寺便是由黃龍安出面,集合淡水惠安、晉江、南安三縣後裔,出錢出力興建的大廟。

石柱下方的柱礎有圓柱珠、金瓜瓣、方形、八角等造形

【匾額】慈航普渡與其他廟中匾額

光緒十年(1884)十月的清法戰爭滬尾沙崙戰役,法軍雖有優勢火力,但清軍利用地理環境及同仇敵愾的士氣,擊退法軍,贏得勝利。

而在法軍優勢砲艦火力幾波攻擊下,滬尾街大多數屋舍都沒有遭到砲火破壞,當時軍民傳言是受到幾個主要神祗──觀音菩薩、媽祖、以及清水祖師的法力庇佑。清軍統帥劉銘傳,特別奏請光緒皇帝賜匾,龍山寺因此獲頒「慈航普度」的匾額。  

「慈航普度」是清朝頒賜的原匾,但是在民國60年代末,因懸掛壽樑掉落,曾被暫置在右邊過水廊,受到侵蝕,字跡模糊,修理匠師僅能按照殘痕揮寫,成為今日樣式。

光緒五年(1879)福州周拱辰、光辰兄弟所獻「慈光普照」匾額
光緒七年(1881)鑲藍協領得泉敬獻的「南海朝宗」匾額
咸豐八年(1858)三邑弟子所立的「安平寶筏」匾額

【石碑】章高元捐建石碑

龍山寺中庭石材為觀音山石
清朝抗法名將章高元捐獻龍山寺中庭石材勒名石碑

光緒十年(1884)章高元受命率領淮軍部隊及湘軍、台勇一同防守淡水抵禦法軍入侵,十月八日法軍登陸,遭到孫開華、章高元所率領部隊強力痛擊,不得不撤離,讓屢次受挫的清軍贏得一次光輝的勝仗,此次戰役,也讓許多將士都獲得清廷的獎勵。  


章高元為感謝淡水寺廟神靈的庇佑,特別在光緒十一年(1885)前往龍山寺捐建四丈(十三公尺)見方中庭石材。  


捐建石碑只是一個紀錄,將章高元官階、勳賞列舉──「欽命提督軍門福建臺澎掛印總鎮世襲雲騎尉年昌巴圖魯,隨 軍功加二級紀錄二次」。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石碑】龍山寺建廟石碑

龍山寺石碑記載,咸豐八年(1858)三月,芝蘭三保滬尾街晉江、南安、惠安三邑董事黃龍安、紀朝陽、黃欽瑞、蔡垂隆、林彩貢、周雲程、吳瑞清、李德陞、蔡文顯、雷木盛觀、紀盛遣、王寔觀等人帶頭捐款興建龍山寺,雖然已籌募不少金額,但因缺乏合適廟地,一直到洪光海、洪光城兄弟捐獻廟地後,才得以進行龍山寺興建工程。

三邑董事為感謝洪家兄弟的捐獻,便訂下協議,將龍山寺週遭空地及廟前廣場管理收益全交由洪家世代管理。龍山寺石碑內容即是一篇協議契約書的石刻板,特別是從當中的文書體例、行文遣詞可以進一步瞭解十九世紀中葉清代民間契約書的形式與特色。



















(右圖)龍山寺石碑記載捐地建廟的協議

(左圖)淡水三邑紳商與洪光(江)海、洪光城兄弟訂立龍山寺使用契約的書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