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建廟淵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廟淵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龍山寺溯源

安海龍山寺是福建泉州著名的千年古寺


台灣地區有五座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府城龍山寺,鳳山龍山寺,淡水龍山寺,都是分靈自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鎮龍山寺。  

安海龍山寺,初名天竺寺,或普現殿、觀音亭。約在隋開皇五年(585)印度僧人一粒沙始創,以奉祀千手千眼觀音寶像為主,歷代迭次都有增修。因廟位處於晉江安海鎮型厝村北的龍山山麓,主殿形似「龍穴」,大家便以龍山寺來命名。而它山門內華表「天竺鐘梵」;於每日清晨、黃昏,龍山寺循例敲鐘一百零八下,鐘聲朗朗,為安海八景之一。  

十七世紀清朝順治、康熙年代為對抗明鄭部隊,福建沿海實施遷界封海,龍山寺為少數未被拆遷的寺廟,因安海為主要航運渡口,三縣民眾渡海來台,往往在此祈禱,平安抵台,順利發展後,醵資興建大廟,便溯源以安海龍山寺為祖廟,分靈奉祀。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龍山寺的建廟源起

淡水龍山寺是清代台灣所興建五座龍山寺之一,分靈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鎮龍山寺。十九世紀中葉,清代咸豐年間,台灣北部陸續發生激烈械鬥,尤其咸豐三年的泉州頂廈(下)郊拼及咸豐九~十年的漳泉械鬥,規模最為龐大。而以1853年(咸豐三年)的頂廈(下)郊拼,影響最為深遠,頂郊是由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縣(邑)移住民後裔組成,而廈(下)郊則是以泉州同安縣移住民後裔組成,因爭奪淡水河航運渡口權益而爆發激烈械鬥。

淡水晉江、惠安、南安三縣(邑)移住民雖因參與興建福佑宮已組有各自的神明會,但是仍屬各自為政。為因應族群械鬥的情勢,三邑人便在船頭行「德春行」老闆黃龍安的號召下,決定在滬尾街興建一座龍山寺做為凝聚三邑人的信仰中心。三邑後裔雖熱心捐款,但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土地興建,最後才由洪光(江)海、光城兄弟捐出祖產土地做為廟地。

淡水龍山寺廟匾由晉江南安惠安三邑弟子共立清代泉州、漳州移民渡海航線圖
(圖片出自《台灣人的根-八閩通鑑》)


從咸豐八年三月的立碑及大殿石柱當年冬季的落款年月,龍山寺主要建築架構在咸豐八年已大致建造完成。龍山寺興建後,在清末、日本統治及光復初期都有整修,民國七十年代初期則有一次大規模的整修,雖有添加一拜亭,但因建築工法依照傳統做法,保留原有風貌,而獲得古蹟專家肯定,於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被審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龍山寺目前仍保有不少重要歷史文物,諸如:咸豐八年(1858)龍山寺建立石碑,標記黃龍安帶頭捐募及洪光海、光城兄弟捐獻廟地事蹟;黃龍安三兄弟捐建石造龍柱;光緒十一年(1885)總兵章高元捐建中庭石板石碑;光緒十二年(1886)清廷頒賜「慈航普度」匾額,都是極有歷史人文價值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