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廟殿藝賞-彩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廟殿藝賞-彩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7

張弓害佛



雜寶藏經云。佛在王舍城。
提婆達多心常懷惡欲害世尊。
乃雇五百善射婆羅門使持硬弓利箭。
藏隱樹林候世尊過。詣世尊所援弓射佛。
所射之箭化成拘物頭華.分陀利華.
波頭摩華.優缽羅華。
五百婆羅門見是神變皆大怖畏。
即捨弓箭禮佛懺悔。胡跪合掌。
佛為說法心開意解皆得須陀洹道。復白佛言。
願聽我等出家。佛言善來比丘。
剃除鬚髮。法服著身。
即成沙門。重為說法。得阿羅漢道。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
提婆達多常欲害佛。然佛恒生大慈。
佛言。非但今日。
昔有商主名不識恩。入海採寶而還。到迴流處。
遇水羅剎而抳其船不能得前。有一大龜心生慈愍。
來向船所負載船人即得至岸。時龜上岸歇息略睡。
不識恩者持刀欲殺。
諸商人言。我等蒙龜濟難活命。殺之不祥。
不識恩曰。我復饑急。
不問爾恩。即殺龜而食。
不識恩者提婆達多是也。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6


船師悔責




本行經云:
世尊安詳漸行。從閉塞城至恒河岸。
河水暴漲平流彌岸。世尊欲度。
詣船師邊即語船師言。乞願渡我向於彼岸。
船師報言。尊者當與我度價。然後我當度於尊者。
世尊報船師言。我今何處得有度價。
但我除斷一切財寶。設有見者觀於瓦石土塊無殊。
我以是故無有度價。
船師復言。
尊者若不能與我度價。終不相濟。
世尊忽見一群鴈從恒河南岸飛空而來向北。
而說偈言。諸鴈群黨度恒河。
不曾問彼船師價。各運自身出己力。
飛空自在隨所之。
我今應當以神通。騰空翱翔猶彼鴈。
若至恒河水南岸。安隱定住如須彌。
時彼船師見佛過已。心生大悔。
我睹大聖福田而不知施度至彼岸。
如是念已悶絕跳兆辟地。
良久乃蘇。從地而起。
即詣摩伽陀主頻頭王邊奏如是事。
王聞此事已。即敕船師。從今已去。
凡是出家之人求欲度者。勿取價直。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5


調伏醉象




法句經云:
調達與阿闍世王共議毀佛,王敕國人不得奉佛。
佛與五百羅漢住崛山中,調達至王所白言。
佛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
願王明日請佛入城,可飲五百大象使醉,
令蹋殺之,吾當作佛教化世間。
王聞歡喜即往請佛,佛知其謀,答言大善。
王退而迴還報調達,明日食時,佛與羅漢共入城門。
醉象皆叫而前唐突,墻壁屋宇悉皆破壞,一城戰慄。
五百羅漢飛在虛空,獨有阿難在邊,
醉象齊頭逕來趣佛。
佛舉五指化五師子,同聲俱吼震動天地。
醉象伏地不敢舉頭,象解垂淚悔過。
王及臣民莫不驚肅!
世尊徐行至王殿上,與諸羅漢食訖咒願。
王白佛言:
稟性不明信彼讒言興造逆惡,願垂大慈恕我迷愚,
皆曰名舉以致大罪,何等為八。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自古至今尟不為惑。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4


領徒投佛



因果經云:
王舍城中有二婆羅門聰明智慧。
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連。各有一百弟子。
二人共為親友。極相愛重。
咸共誓言。若先得聞妙法遞相開示。
時舍利弗忽於路次逢見阿捨婆耆比丘入城乞食。
威儀庠序。
即便問言:汝師何人。有所教誡演說何法。
比丘答言:我師是甘蔗種,天人之師,
相好智慧及以神通無與等者。
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
然以所知當為汝說。
即說偈言。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
若解此法者,則得真實道。舍利弗聞已。
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舍利弗還至住處。
時目犍連見舍利弗諸根寂定。
即便問言:必聞妙法。舍利弗具如上說。
目犍連聞已得法眼淨,即將二百弟子往詣竹園。
遙見如來相好端嚴,心生歡喜願求出家。
佛言善來,度為沙門。
爾時世尊與千二百五十人於摩竭提國廣度眾生。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3


白馬陀經






中國第一古刹--佛教“祖庭” --白馬寺,
它是佛教傳人中國後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院。
為紀念東漢永平年間(西元67年),
漢使以及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
以白馬馱載佛像、佛經到達都城洛陽的馱經之功而建, 並名為白馬寺。
寺院門前一左一右、各有一座溫順的白馬陀經石像。
此為中國佛寺之始。
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
清 丘逢甲《歲暮雜感》詩之一:
『黃犀入貢非今日,白馬馱經異昔時。』

另一個故事流傳更廣泛,這就是白馬馱經的傳說。
相傳東漢永平七年(64),漢明帝做了奇怪的夢,
夢中看見有一個身上發光的巨人在殿堂上飛行。
第二天手下的大臣告知這是西方的佛神。
於是漢明帝便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打點行裝赴天竺求法。
蔡愔一行在求佛取經的路上,跋山涉水,千辛萬苦,
終於來到了大月氏,即今天阿富汗國境內,
並在那裡巧遇來自中天竺的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
在蔡愔、秦景等人的盛情邀請下,
攝摩騰與竺法蘭便與蔡愔一行,
用白馬馱著釋迦牟尼的佛像和《四十二章經》等佛經, 於永平十年(67)回到了洛陽。
漢明帝知道了這一消息非常高興,
便安排兩位天竺高僧在鴻臚寺下榻,
第二年又下旨在雍門外另外建造新居讓來自西方的賓客居住, 並以貴賓的禮節盛情款待二位高僧。

由於白馬負經而來,後來便用白馬作了寺院的名稱。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2

牧女乳糜



因果經云:
爾時太予心自思惟,我今於伽闍山示修苦行。
日食一麻一麥身形消瘦有若枯木,
修其苦行今滿六年。
我若復以此羸身而取道者,
彼諸外道當言自餓是般涅槃因。
我今雖復如是節節而有那羅延力,
亦不以此而取道果。
我當受食然後度生,作是念已。
至尼蓮河側露地而坐。
時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人,一名難陀。一名波羅。
時淨居天勸牧女言,太子今在林中。汝可供養。
女人聞已心大歡喜。
即擇肥壯牸牛入河洗浴親手自取淳乳,如法煎煮。
即取乳糜盛滿金缽至太子所,頭面禮足而以奉獻。
太子即便受彼女施而咒願之,
今所施食,欲令食者得充氣力。
當使施者,得色得力得捨得喜,
安樂無病終保年壽智慧具足。
即復作如是言。
我為度脫諸眾生故而受此食,
咒願訖已即受食之,
身體光悅氣力充足堪受菩提。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1

盲童見佛



越難經云:
波羅奈國有長者名越難,財富巨億。
為人慳嫉不肯捨施,常語守門人乞者勿通。
越難子名旃檀,亦復慳貪。
越難壽盡,還生國中為盲婦作子。
其夫語婦:汝身重病今復懷孕,我無飲食汝便自去。
婦便出去得大墻窟便止其中。
九月生子兩目復盲乞食養之,至年七歲其母教言,
今有乞我少飯充饑如雨渴者。
兒聞母說便行乞食到其子家。
時守門者適小出外。入到中庭。旃檀聞語呼守門問。
門監懼罪即掣盲兒撲於門外傷頭折臂。
母聞走到何人無道,時門神便謂之言。
汝得是痛尚為小小,其大在後。
汝前世時有財不施,故得是報,死更苦痛。
觀者聞聲。佛問阿難是何等聲。
阿難具說。佛與大眾到此兒所。
與少飯食以手摩頭目便開明折傷即愈。
因識宿命。佛問。
汝前世長者字越難耶?
乞兒對曰是也。
諸人聞已皆發信心施佛及僧。

或稱 盲兒見佛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2010年1月10日 星期日

淡水龍山寺_彩繪_10


李白醉酒




李白被貶離京,
恰逢九九重陽,黃花遍在,李白飲酒大醉。
滿腹才華卻不被皇帝常識,不免憂愁,
所以脫離世俗,來到山中尋求清靜。

月色消愁,夢中一群仙子來訪。
仙子端莊秀麗,翩翩起舞,靈動美好,
如灑甘露,舞罷對李白含笑離去。
唉!都說天上人間,人間又何能與天上比?!
李白大受鼓勵,隨即揮毫寫下: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被貶離京,想來心境也是惆悵,所以才要豪飲吧!
醉去,卻不曾影響他的創作,
因為靈感來自天上,他藐視世俗,
心胸已達到仙境,李白被尊稱為「詩仙」。
李白在詩中能夠放下塵世的苦惱,因為他知道,
今生的被貶逐,只需笑對,不過像那風吹落帽一樣,
何必憂心,醉看而已矣。


【李白醉酒】

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_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9


持劍害佛



寶藏經云
佛在拘彌國,有輔相婆羅門為人狂暴動不以道,
其婦邪諂亦復無異。
夫語婦言:瞿曇沙門在此國界,若其來者閉門莫開。
於一日中如來忽然住其屋中,婆羅門婦見已默然都不與語。
佛便說言:汝婆羅門愚痴邪見,不信三寶。
婦聞此語懷大嗔恚,自絕瓔珞著垢膩衣在地而坐。
夫從外來問言:何以爾也?
答曰:瞿曇沙門罵辱於我作如是言,汝婆羅門邪見不信。
夫言:且待明日,明日開門以待佛來。
於後日中佛出現其家,婆羅門即捉利劍而斫於佛。
佛現神通不能得著,見佛在虛空中便自慚愧,
五體投地而白佛言:唯願世尊下來受我懺悔!
佛即下來受其懺悔,為說法要。
夫婦俱得須陀洹道!
時諸人民聞佛降化如是惡人,各作是言,
世尊出世甚奇甚特。
佛告諸人言:非但今日降化如是惡人,過去之時亦曾調伏降化如是惡人。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8


勝光問法



勝光經云
憍薩羅國勝光王白佛言,惟願大師善教於我為國王法,
佛告大王,如父憐愛諸子,常願安穩,遮其惡行,
勸修善業,國人如子,並懷忠孝。
作天子者,情懷恩恕,薄徵賦斂省其徭役,
設官分職不務繁多,黜罰惡人賞進賢善,不忠良者當速遠離。
順古聖王勿行刑戮,生人道者勝緣所感,若斷其命定招於報。
常當一心恭敬三寶,莫生邪見。
我涅槃後法付國王大臣輔相,當為擁護勿致衰損,
然正法炬轉正法輪,盡未來際常令不絕。
若能如是依教行者,則令國中龍王歡喜風調雨順,
諸天慶悅豐樂安隱,災橫皆除率土太平,
王身快樂永保勝位,福祚延長無復憂惱,增益壽命。
現在名稱遍滿十方,外國諸王咸來貢獻,
其國天子仁讓忠孝,以法教化拯恤黔黎,
於諸國中最為第一。
我等今者咸當歸伏,此大法王捨身之後,
得生天上受勝妙樂。

文稿來源--釋迦如來應化錄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7


龍山落帽




晉朝永和年間,
明帝的女婿 桓溫 為征西大將軍,
陶淵明的外祖父 孟嘉 擔任參軍,
很受桓溫的賞識與器重。
有一年重陽,桓溫在龍山宴請幕僚,吟詩作對,
當時所有的幕僚都在,而且穿著作戰石穿得衣服。
正當酒酣耳熟,詩興大發的時候,突然刮起一陣風,
不巧把孟嘉的官帽吹落,而孟嘉好久竟然沒有察覺,
還津津有味的和別人飲酒賦詩,中國是禮義之邦,
有「君子死,冠不可免」之說,
所以官帽落地沒有察覺,有傷大雅。
桓溫看到這一情形,
暗中叫參加聚會的文學家孫盛趁孟嘉上廁所的時機,
把帽子拿到孟嘉座位上,並作文章嘲笑他,
孟嘉歸來看見一文,乃從容應答。

後人便把「孟嘉落帽」比喻文人不拘小節,風度瀟灑,
氣度恢宏,臨亂不驚,
縱情詩文娛樂的神態,或指重陽登高飲酒等風雅情事。

所以重陽節又被稱為「綬衣之節,落帽之辰」。
此事也被稱:落帽孟嘉、孟嘉落帽。

文見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6



月下追韓信



漢王劉邦對他的封地很不滿意,但是自己兵力弱小,
沒法跟項羽計較,只好帶著人馬到封國的都城南鄭去。

漢王到了南鄭,拜蕭何為丞相,曹參、樊噲、周勃等為將軍,
養精蓄銳,準備再和項羽爭奪天下。
但是他手下的兵士們卻都想回老家,
差不多每天有人開小差逃走,急得漢王連飯也吃不下。

有一天,忽然有人來報告:「丞相逃走了。」
漢王急壞了,真像突然被人斬掉了左右手一樣難過。
到了第三天早晨,蕭何才回來。
漢王見了他,又氣又高興,責問蕭何說:「你怎麼也逃走?」
蕭何說:「我怎麼會逃走呢?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
漢王又問他:「你追誰呢?」
蕭何說:「韓信。」

漢王聽說蕭何追的是韓信,
生氣地罵蕭何說:「逃走的將軍有十來個,
沒聽說你追過誰,單單去追韓信,是什麼道理?」
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
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準備在漢中呆一輩子,
那就用不到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
大王到底準備怎麼樣?」
漢王說:「我當然要回東邊去。哪能老呆在這兒呢?」
蕭何說:「大王一定要爭天下,就趕訣重用韓信﹔
不重用他,韓信早晚還是要走的。」
漢王說:「好吧,我就依著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
蕭何說:「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
漢王說:「那就拜他為大將吧!」
蕭何很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

漢王叫蕭何把韓信找來,想馬上拜他為大將。
蕭何直爽地說:「大王平日不大注意禮貌。
拜大將可是件大事,不能像跟小孩鬧著玩似地叫他來就來。
大王決心拜他為大將,要擇個好日子,
還得隆重地舉行拜將的儀式才好。」

漢王說:「好,我都依你。」

漢營裡傳出消息,漢王要擇日子拜大將啦。
幾個跟隨漢王多年的將軍個個興奮得睡不著覺,
認為這次自己一定能當上大將。
趕到拜大將的日子,
大家知道拜的大將竟是平日被他們瞧不起的韓信,一下子都楞了。

漢王舉行拜將儀式以後,再接見韓信,
說:「丞相多次推薦將軍,將軍一定有好計策,請將軍指教。」
韓信謝過漢王,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漢雙方的條件,
認為漢王發兵東征,一定能戰勝項羽。
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後悔沒早點發現這個人才。

打那以後,韓信就指揮將士,
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5


問禮老子





孔子一直嚮往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
很想到京都洛陽去走一趟,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達成了願望。
學生之中有個名叫南宮敬叔的,奉命陪他去洛陽考察,
而且魯昭公還送了他們一部旅行用的雙套馬車和一名僮僕。

雖然這個時候的洛陽已經大不如前了,
可是由貫通四方的馬路,以環繞市街的高大城牆,
仍然可以看出過去繁華的規模,師生二人都非常的興奮。

他們去拜訪管理國家圖書的老子,
交換了很多關於禮制的問題。
辭別的時候老子說,富貴的人為人餞行,
常常贈送禮物,而仁者則贈送葴言。
我沒有富貴,倒是願意仿效仁者,
送您幾句話:「一個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
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
學問淵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測,
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罪惡。
所以為人行事,做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
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雖然很佩服老子,但是他想了又想,
覺得老子的人生哲學似乎太消極了一點,
而他自己處世態度是積極的,存心為世人做事,
不願意遁世而獨善其身。

不過,對於老子的學問倒是讚嘆有加,
孔子回答學生的詢問時說,
老子的學問有如龍一般莫測高深!

攝影 / 文字初稿--聖約翰科技大學 服務同學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淡水龍山寺_彩繪04



玉泉山

湖北省當陽境內有一座山,名叫玉泉山。
東漢建安末年,山上住著一個老和尚,法名普淨,
普淨原來是沂水關鎮國寺方丈,
後因雲遊天下,來到此處,風這地方山明水秀,
就於山中結草為庵,每天坐禪參道,
身邊只有一個小和尚,外出化一些齋飯,供養師父。

那天夜裡,明月高照,清風涼爽,三更天後,
普淨還在庵中默坐。
忽然聽見有人大喊:「還 我頭來!」
普淨抬頭一看,只見空中一人,
騎一匹赤兔馬,提一口青龍刀,
左邊一位白臉皮的將軍,右邊一位長絡腮鬍子的大漢,
緊緊跟隨,一起按落雲頭,在玉泉山頂馳騁大叫。

普淨認得那是關羽,於是拿了塵尾大叫:「雲長你在哪裡?」
無頭關羽,聽見普淨叫他的名字,
靈魂猛地驚醒,立即下馬,乘風來到庵前,
拱手問道:「老禪師是什麼人?願求法號。」

普淨答道:「老僧法名普淨,
以前與將軍在沂水關鎮國寺中見過面,難道將軍忘了?」
原來關羽千里走單騎,沂水關守將卞喜欲害他,
幸虧普淨相救,才逃脫性命。

關羽連忙施禮,小聲答道:
「承蒙相救,銘感不忘,關某今天遇禍而亡,
請示師父慈悲開示,指點迷途。」
普淨點頭說:「昔是今非,一切休論。
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天將軍被呂蒙所殺,
大喊『還我頭來』,然而將軍生前,
誅顏良,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
那些人的頭,又叫誰去還呢?」

關羽聽了普淨的話,恍然大悟,心悅誠服,
於是皈依普淨,從此之後,常常在玉泉山顯聖護民,
當地老百姓感激他的恩情,集資在玉泉山頂,
修了一座顯祠來紀念他。

後來,顯聖祠搬到了山腳下,

一位文人,為祠堂題了一副對聯:
赤面秉丹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
攝影 / 文字整理--聖約翰科技大學 服務同學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3


鳥巢禪師渡白居易

唐朝時,有一位道林禪師,他是個老修行人,
萬緣放下,不住寺廟,卻住在一棵松樹上,
他在樹上搭個小篷,像鳥窩一樣,

因此大家都稱他為鳥巢禪師。

大詩人白居易當時擔任杭州太守(如同現在的市長),
有一天,白居易慕名拜訪鳥巢禪師,看到他住在樹上,
就說:「您這樣不是太危險了嗎?」
鳥巢禪師回答說:

「我在樹上一點都不危險,倒是您的處境非常危險。」
白居易覺得很奇怪,

問他:「我是當朝官員,怎麼會有危險?」
鳥巢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浪不停,得非險乎?」
意思是說,世人爭名奪利,勾心鬥角,
不停的起心動念,作惡造業,後果非常悲慘。
白居易聽了若有所悟,便又問道︰「佛法大義為何?」
鳥巢禪師答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白居易本以為禪師有什麼高深的道理開示,
竟然只聽到這麼簡單的回答,
有些失望說︰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句話連三歲小孩都懂得。」
鳥巢禪師道︰「三歲兒童雖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聽了之後,想想很有道理。

鳥巢禪師這一句話,道盡了人世間的真相。
芸芸眾生,汲汲營營,勞碌一生,

由於不能隨時覺照自心,
以致時起貪瞋癡,常犯殺盜淫,
終究難逃畜牲、惡鬼、地獄三惡道的果報。
做到非常重要,關係我們的前途,
我們的來生是果報,今生是花報。
換言之,不但關係來生,也關係現前,
現前可以趨吉避凶。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3


問禮老子

這一個彩繪題材也被稱為 " 適周問禮 " ,
所講述的是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 !

孔子一直嚮往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很想到京都洛陽去走一趟,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達成了願望。
學生之中有個名叫南宮敬叔的,奉命陪他去洛陽考察,
而且魯昭公還送了他們一部旅行用的雙套馬車,和一名僮僕。
他們去拜訪管理國家圖書的老子,交換了很多關於禮制的問題。
辭別的時候老子說,富貴的人為人餞行,常常贈送禮物,
而仁者則贈送葴言。
我沒有富貴,倒是願意仿效仁者,送您幾句話:
「一個能深思明察的人,常常遇困厄,
是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的緣故;
學問淵博的人,常常遇到不測,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的罪惡。
所以為人行事,做子女的應該心存父母,
做人臣的應該心存君上,
不能只顧本身,存有一己的私念。」

孔子雖然很佩服老子,但是他想了又想,
覺得老子的人生哲學似乎太消極了一點,
而他自己處世態度是積極的,存心為世人做事,
不願意遁世而獨善其身。
雖是如此,
孔子仍感嘆老子學問之莫測高深,
形容他有如飛龍一般,令人無法了解。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2


太白答番書



忽一日,有番使帝國書到。朝廷差使命急宣賀內翰陪接番使,在館驛安下。
次日閣門舍人接得番使國書一道。唐玄宗敕宣翰林學士,拆開番書,全然不識一字,拜伏金階啟奏:「此書皆是鳥獸之跡,臣等學識淺短,不識一字。」
天子聞奏,將與南省試官楊國忠開讀。楊國忠開看,雙目如盲,亦不曉得,天子宣間滿朝文武,並無一人曉得,不知書上有何吉凶言語。龍顏大怒,喝罵朝臣:「在有許多文武,井無一個飽學之土與聯分憂。
此書識不得,將何回答發落番使,卻被番邦笑恥,欺侮南朝,必動於戈,來侵邊界,如之親何!敕限三日,若無人識此番書,一概停俸;六日尤人,一概停職;九日無人,一概問罪。別選賢良,並扶社稷。」聖旨一出,諸官默默無言,再無一人敢奏。天子轉添煩惱。
賀知章朝散回家,將此事述於李白。白微微冷笑:「可借我李某去年不曾及第為官,不得與天子分憂。」賀知章大驚道:「想必賢弟博學多能,辨識番書,下官當於駕前保奏。」。
次日,賀知章入朝,奏道:「臣啟陛下,臣家有一秀才,姓李名白,博學多能。要辨番書,非此人下可。」天子准奏,即遣使命,資詔前去內翰宅中,宣取李白。李白告天使道:「臣乃遠方布衣,無才無識,今朝中有許多官僚,都是飽學之儒,何必間及草莽?臣下敢奉詔,恐得罪於朝貴。」此話隱隱刺著楊、高二人,使命回奏。
天子初問賀知章:「李白不肯奉詔,其意雲何?」知章奏道:「臣知李白文章蓋世,學問驚人。只為去年試場中,被試官屈批了卷子,羞搶出門,今日教他白衣人朝,有愧於心。乞陛下賜以恩典,遣一位大臣再往,必然奉詔。」玄宗道:「依卿所奏。欽賜李白進士及第,著紫袍金帶,紗帽像簡見駕。就煩卿自在迎取,卿不可辭!」
賀知章領旨回家,備述天子倦倦求賢之意。李白穿了御賜袍服,望門拜謝。遂騎馬隨賀知章入朝,玄宗於御座專待李白。李白至金階拜舞,山呼謝恩,躬身而立。天子道:「今有番國責書,無人能曉,特宣卿至,為朕分憂。」白躬身奏道:「臣因學淺,被大師批卷不中,高大尉將臣推搶出門。
今有番書,何不令試官回答,卻乃久滯番官在此?臣是批黜秀才,不能稱試官之怠,怎能稱皇上之意?」天子道:「朕自知卿,卿其勿辭!」遂命侍臣捧番書賜李白觀看。
李白看了一遍,微微冷笑,對御座前將唐音譯出,宣讀如流。
番書云:「渤海國大可毒書達唐朝官家。自你佔了高麗,與俺國逼近,邊兵屢屢侵犯吾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來講,可將高麗一百七十六城,讓與俺國,俺有好物事相送。大白山之蕪,南海之昆布,柵城之鼓,扶件之鹿,郭頜之永,率賓之馬,沃州之綿,循淪河之鯽,丸都之李,樂遊之梨,你官家都有分。若還不肯,俺起兵來廝殺,且看那家勝敗!」
眾官聽得讀罷番書,不覺失驚,面面相覷,盡稱「難得」。
天子聽了番書,龍情不悅。沉吟良久,方問西班文武:「今被番家要興兵搶佔高麗,有何策可以應敵?」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賀知章啟奏道:「自大宗皇帝三征高麗,不知殺了多少生靈,不能取勝,府庫為之虛耗。高宗皇帝遣老將李勵、薛仁貴統百萬雄兵,大小百戰,方才診滅。今承平日久,無將無兵,倘干戈復動,難保必勝。兵連禍結,不知何時而止?願吾皇聖鑒!」天子道:「似此如何回答他?」知章道:「陛丁試問李白,必然善於辭命。」天子乃召白問之。
李白奏道:「臣啟陛下,此事不勞聖慮,來日宜番使入朝,臣當面回答番書,與他一般字跡,書中言語,羞辱番家,須要番國可毒拱手來降。」天子問,「可毒何人也?」李白奏道:「渤海風俗,稱其王曰可毒。猶回屹稱可汗,吐番稱讚普,六詔稱詔,河陵稱悉莫成,各從其俗。」天子見其應對不窮,聖心大悅,即日拜為翰林學士。
遂設宴於金鑾殿,宮商迭奏,琴瑟喧閱,嬪妃進酒,綵女傳杯。御音傳示:「李卿,可開懷暢飲,休拘禮法。」李白盡量而飲,不覺酒濃身軟。天子令內官扶於殿側安寢。

淡水龍山寺_彩繪_01

微服過昭關




昭關,在小硯山之西,有兩座山對峙,
中間一出口,出了此關,便是大江,也是通吳的水路,
伍子胥要往吳國尋找復仇契機,必需通過此關,
這對他來說,是既遙遠又近的關卡。
當然,楚國早就在這佈下層層戒備,就是要阻伍子胥過昭關。
世傳伍子胥因久思不得過昭關之法,而一夜愁白了頭,
卻因此在外表看起來老了許多,讓昭關守將認不出來,
而藉此出了昭關,直奔吳國。
伍子胥在吳國都城乞討為生,直到遇到了吳公子光,
伍子胥薦友人專諸給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
公子光即位,就是吳王闔閭,伍子胥因此得到重用。

拍攝、整理:聖約翰技術學院同學
文字來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