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內觀音佛祖是由泉州師傅泥塑,民國七十一年寺廟大整修,
由匠師莊武男為佛祖脫胎, 安金身, 原來安作佛祖按照古法,
金身內安放五寶, 其中一尊小觀音菩薩在金身內被發現,
今恭奉在內殿.

(右圖)龍山寺石碑記載捐地建廟的協議
淡水龍山寺是清代台灣所興建五座龍山寺之一,分靈自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鎮龍山寺。十九世紀中葉,清代咸豐年間,台灣北部陸續發生激烈械鬥,尤其咸豐三年的泉州頂廈(下)郊拼及咸豐九~十年的漳泉械鬥,規模最為龐大。而以1853年(咸豐三年)的頂廈(下)郊拼,影響最為深遠,頂郊是由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縣(邑)移住民後裔組成,而廈(下)郊則是以泉州同安縣移住民後裔組成,因爭奪淡水河航運渡口權益而爆發激烈械鬥。
淡水龍山寺廟匾由晉江南安惠安三邑弟子共立清代泉州、漳州移民渡海航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