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晉江、惠安、南安三縣(邑)移住民雖因參與興建福佑宮已組有各自的神明會,但是仍屬各自為政。為因應族群械鬥的情勢,三邑人便在船頭行「德春行」老闆黃龍安的號召下,決定在滬尾街興建一座龍山寺做為凝聚三邑人的信仰中心。三邑後裔雖熱心捐款,但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土地興建,最後才由洪光(江)海、光城兄弟捐出祖產土地做為廟地。

(圖片出自《台灣人的根-八閩通鑑》)
從咸豐八年三月的立碑及大殿石柱當年冬季的落款年月,龍山寺主要建築架構在咸豐八年已大致建造完成。龍山寺興建後,在清末、日本統治及光復初期都有整修,民國七十年代初期則有一次大規模的整修,雖有添加一拜亭,但因建築工法依照傳統做法,保留原有風貌,而獲得古蹟專家肯定,於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被審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龍山寺目前仍保有不少重要歷史文物,諸如:咸豐八年(1858)龍山寺建立石碑,標記黃龍安帶頭捐募及洪光海、光城兄弟捐獻廟地事蹟;黃龍安三兄弟捐建石造龍柱;光緒十一年(1885)總兵章高元捐建中庭石板石碑;光緒十二年(1886)清廷頒賜「慈航普度」匾額,都是極有歷史人文價值的珍貴文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